
沒有一口氣讀下來是我的錯。
湊佳苗能算得上是社會推理派嗎?
其實整篇沒有太大的筆墨去進行所謂的“推理”,兇手和動機從一開始開篇點題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了,只是大家都被作者跑出來的分岔路迷惑。看上去正確的選項後面貌似蘊藏著另外一個真相,到底開始說的就是真的嗎?這就是交由讀者自行判斷了。
小說的篇章結構也是比較創新的,分別從三個家庭的角度去描述,而且每個家庭獨立也能自主成為一個故事。
內容描寫的是否和當今的日本社會現象一致呢?我不得而知,但絕對是很多家庭裏面或多或少面對的問題吧。
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,其實不是主角的高橋家,而是旁邊的遠藤。如果按照程度來講,高橋家是在默不作聲之間沸騰到了臨界點,遠藤家則是一致沸騰差一個噴發的時機。
家人的不溝通不理解,懦弱的丈夫,一心想要扮演好母親角色的妻子,把自己所有的不行都責怪到媽媽身上的女兒。惶恐和怨恨一直堆放在屋裡沉積,發酵。最高潮的時刻,我想並不是高橋家的明星般的兒子出現,而是遠藤家的媽媽發瘋似地想讓自己的女兒閉嘴。畫面寫得很富鏡頭感,也很有張力。難免讓人想起之前的《告白》也是用著色彩並不誇張的慢鏡頭展現一個家庭的破裂。也許在湊佳苗心裡,親人間的感情破裂就是應該無聲而漸緩,直到有一根線“砰”地彈開。
最後的結局是整個故事里最有逆轉的地方,而且也借用了觀覽車去表達了一些所謂的大道理。
總結,情節緊湊,還是挺有入手閱讀的價值的。
評價:



[0回]
PR